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、增强责任担当,同时扎实推进校园安全治理工作,2025年10月19日晚,学院分年级组织开展第七周晚点名活动。本次活动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与“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”为核心,内容层层递进、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。

凝聚思想共识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
各年级班主任们通过PPT展示等形式,清晰解读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的核心概念,点明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,强调各民族 “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”。在时代意义层面,班主任们强调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对国家而言是维护统一、防范民族分裂思想渗透,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;对大学生自身而言,是理解多元文化,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,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,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必然要求。最后,围绕“如何践行”,班主任们提出具体路径:一是推动课堂内外融合,将理论学习与民族文化活动相结合;二是深化实践与服务,鼓励参与民族地区调研、志愿服务等活动;三是强化网络空间引领,自觉抵制错误言论,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。
聚焦校园治理,推进电动自行车安全建设
班主任们从实际出发,聚焦校园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工作,全面梳理治理逻辑与举措,结合学校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增长的现实情况,重点剖析其存在的消防安全风险(电池自燃、违规充电)与交通安全风险(超速行驶、乱穿行),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治理的紧迫性。学校已通过引入共享电动自行车提升单车利用效率、减少闲置车辆;同步完善基础设施,规划专属停放区与充电点,有效优化校园行停秩序。未来将依托学院管理压实责任、依托学生自治强化监督、依托制度完善细化管理;坚持教育与处罚并存,通过宣传引导提升安全意识,通过规范管理杜绝违规行为,全力构建安全、有序的校园交通环境。
此次晚点名活动将思想引领与校园治理紧密结合,既为同学们补足了“精神之钙”,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,也拧紧了“安全之弦”,明确了校园安全建设的共同责任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将自觉践行民族团结要求,严格遵守校园交通规则,以实际行动为校园和谐与国家发展贡献力量。